24小时客服:18311415253
本报评论员 岑嵘 |
说三道市
红旗飞扬,彩球飘飘,礼仪小姐落落大方……《人民日报》近日报道了西北某省一场招商会。在签约现场,几个项目的签约双方大笔一挥,双手紧紧相握,一派笑意融融的场面。而在场的某市一位部门负责人则无奈地对记者说:“这里头我们市的几个项目,早在半年前就签过约了, 如今无非是让老板给个面子,再来捧个场。”
无论是人还是团体、部门,其行为逻辑都离不开对激励产生反应。当招商引资成为考核地方政府业绩的指标后,他们就有动机想尽一切办法把这个指标做得漂亮。
事实上,我们发现,为了这个招商引资的考核目标,会产生很多低效率的行为。一个地方应该发展什么产业,取决于当地的地理位置、人才优势、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。在纯粹以数字为考核的机制下,为了这个数字靓丽,当地政府很可能引进和当地发展目标不符的项目,对重复建设睁一眼闭一眼,更有甚者,为了吸引资金,有些地方放宽环保准入标准,只管引资多少,不管环境破坏如何。同时,我们还注意到,为了招商引资,政府部门不惜给出各种优惠政策,把来投资的企业当作香饽饽,事实上,这也造成了企业竞争上的不平等,对当地没有优惠的企业也是一种伤害。
那么,政府是否比企业家更有眼光看到当地该发展什么?从我们所知的案例中,恐怕对此要有否定的答案。企业(尤其是民营企业)比政府和国有企业更有创新意识,更有眼光。我们只要想一想,为什么发明动力飞行的是莱特兄弟,而不是法国军队;为什么发明网上一键下单的是亚马逊,而不是美国邮政局;为什么全球移动电话的领军企业是芬兰的一家木材纸浆生产商(诺基亚),而非国有电信公司。
招商引资有着太多的行政意味,在市场经济中,真正有生命力的行业反而是自发形成了。而政府部门,如前所述,有着太多的政绩动机(如同以前的GDP指标考核一样),同时缺乏市场的敏锐度,一味求大求多,反而会对地方经济造成伤害。因此,政府首要是做好当地的市场环境,服务更有效,基础建设更完善,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,好的企业自然会愿意来投资。